學而篇1.14 子曰:“君子食無求飽,居無求安,敏於事而慎於言,就有道而正焉,可謂好學也已。” 
【譯文】孔子説:“一個君子,飲食不求滿足,居住不求安適,辦事勤快而說話謹慎,主動向志行高尚的人請求教導指正,這樣可以稱得上是好學的人了。” 

心得:要立志成為君子的八,是一輩子的事,因此要有正知正覺,好學要學會三個步驟:第一是要降低物質享受的欲望,第二是要在言行上磨練與改善自己,第三是要虛心的向良師請益,使自己走在人生正途上。

 

公冶長篇5.14 子貢問曰:“孔文子何以謂之‘文’也?”子曰:“敏而好學,不恥下問,是以謂之‘文’也。”

【譯文】子貢問道:“孔文子憑什麽得到‘文’的諡號?”孔子說:“他聰敏靈活,愛好學問,又謙虚下問,不以爲恥,所以用‘文’字做他的諡號。” 

心得:文有六個等級,即經緯天地、道德博厚、學勤好問、慈惠愛民、愍民惠禮、錫民爵位。孔文子的"文"就代表學勤好問。

 

公冶長篇5.27 子曰:“十室之邑,必有忠信如丘者焉,不如丘之好學也。” 
【譯文】孔子説:“就是十户人家的小地方,一定有像我這樣做事盡責又講求信用的人,只是不像我這麼愛好學習而已。”

心得:孔子說自己"學而不厭,誨人不倦",以好學這種自許,本身也包含謙虛在內,因為覺得自己知道得不夠,才需要好學,這個後學也應該即知即行的學習。

 

雍也篇6.3 哀公問:“弟子孰爲好學?”孔子對曰:“有顏回者好學,不遷怒,不貳過。不幸短命死矣,今也則亡,未聞好學者也。” 
【譯文】魯哀公問:“你的學生中,誰是愛好學習的?”孔子回答道:“有一個叫顏回的人愛好學習,他不把怒氣發洩在不相干的人身上,也從不再犯同樣的過錯。不幸短命死了,現在再没有這樣的人了,再也没聽過愛好學習的人了。”

心得:孔子心中的"好學"是以德行為首要目標,而不只是學習各種典籍,還須在學習之後不斷努力實踐以改變自己;不遷怒,重在待人,所謂"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";不貳過,重在克己,所謂"日新又新"。一個對人,一個對己,兩者都是德行的高度修養。孔子幫後世人指明了做法,讓我們有依循之道,我們更應珍惜的即知即行。

 

泰伯篇8.13 子曰:“篤信好學,守死善道。危邦不入,亂邦不居。天下有道則見,無道則隱。邦有道,貧且賤焉,恥也;邦無道,富且貴焉,恥也。” 

【譯文】孔子説:“以堅定的信心愛好學習,為了完成人生理想可以犧牲生命。不前往危險的國家,也不住在混亂的國定。天下上軌道,就出來做事;不上軌道就隱居起來。國家上軌道時,要以貧窮與卑微為可恥;國家不上軌道時,要以富有與高位不可恥。” 

心得:孔子在此提醒我們注意趨勢的問題。人也一樣 好壞都是就趨勢或走向來說,每天的思考與行為,就會形成一個走向;如果現在學的是正確的道理,自然就會走向好的方面,這就叫"蓬生麻中,不扶自直"。環境與個人的覺悟是息息相關的,交到壞朋友,就像"白沙在涅,與之俱黑"。

 

先進篇11.7 季康子問:“弟子孰爲好學?”孔子對曰:“有顏回者好學,不幸短命死矣,今也則亡。” 
【譯文】季康子問道:“你學生中誰是愛好學習的?”孔子回答道:“有一個叫顏回的愛好學習,不幸短命死了,現在就再没有這樣的學生了。”

心得:這個問題,魯哀公問過,孔子用"不遷怒,不貳過"做了精確的回答,因為魯哀公是國君,孔子回答的比較詳細。季康子是卿大夫,所以孔子回答點到為止。

 

陽貨篇17.8 子曰:“由也!女(ㄖㄨˇ)聞六言六蔽矣乎?”對曰:“未也。” “居!吾語(ㄩˋ)女。好(ㄏㄠˋ)仁不好學,其蔽也愚;好知(ㄓˋ)不好學,其蔽也蕩;好信不好學,其蔽也贼;好直不好學,共蔽也絞;好勇不好學,其蔽也亂;好剛不好學,其蔽也狂。” 

【譯文】孔子説:“仲由,你聽過有六種品德便會有六種弊病嗎?”子路答道:“没有。” 孔子道:“坐下!我告訴你。愛仁德,却不愛學習,那種弊病就是愚昧上當;愛耍聰明,却不愛學習,那種弊病就是游談無根;愛誠實,却不愛學習,那種弊病就是[容易被人利用,反而]害了自己;愛直率,却不愛學習,那種弊病就是説話尖刻,刺痛人心;愛勇敢,却不愛學習,那種弊病就是搗亂闖禍;愛剛强,却不愛學習,那種弊病就是狂妄自大。”

心得:本章談的是學習的重要性,學習可以助人養成處事與判斷的智慧。先有善意是不夠的,還須具備學習的智慧,關鍵就在於好學。不學習就無法明白事理,即使有心實踐品德,也容易出現流弊。

 

子張篇19.5 子夏曰:“日知其所亡,月無忘其所能,可謂好學也已矣。” 
【譯文】子夏説:“每天知道所未知的,每月複習所已能的,可以説是愛好學習了。”

心得:本章談到學習知識的心態。孔子所謂的"好學",大半都在注意行為、實踐,對於生活享受不太在意,重點放在自我要求上,努力學習,改善自己。而子夏所謂的"好學",比起孔子,顯然差的很遠,孔子說的是人生完整的發展,子夏則偏重純粹的學習本身。子夏說的雖然有其限制,對一般人的啟發很大,如果真能做到,也算不容易了。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承禮啟仁 智慧
    全站熱搜

    謝育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